盘锦鑫诚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欢迎您!|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新闻动态
 
集团动态
时讯要闻
媒体聚焦
国企改革
时讯要闻
新闻动态>时讯要闻
 
【潮涌辽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绘新篇:辽滨经开区破局“大而不强”迈向产业强区
发布时间:2025.08.26

渤海之滨,大辽河口,一座因油而生、因化而兴的产业新城正经历深刻变革。

辽滨经开区,这个曾以“规模领跑”跻身国内20家千亿元级化工园区的产业强区,面对“规模扩张”带来的“大而不强”困境,变“靠吨位说话”为“用科技突围”,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笔,勾勒出“由大而强”的新轨迹,连续6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30强,成为辽宁重点发展的两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辽宁沿海经济重要增长极。

企业为核:创新主体的“科技突围”之路

      辽宁赛菲化学有限公司的炔二醇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这家曾被困于生产工艺瓶颈的企业,与天津大学合作攻克提纯工艺“卡脖子”难题,成为逆袭的关键。

 赛菲化学的蜕变,是辽滨经开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生动注脚。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板块,这里集聚了华锦阿美、锦城石化、宝来利安德巴赛尔、辽宁金发科技等一批百亿级企业,规上企业达88家。随着规模的扩张,“大而不强”的隐忧渐显:核心技术不足、高端人才匮乏,创新指标走低,“量的扩张”撞上“质的瓶颈”。

“真正的强者,既要身强体壮,更要头脑聪慧。”辽滨经开区果断转向:变“靠吨位说话”为“用科技突围”,让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2021年,首个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落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成为破局的核心。

  围绕“搭平台、聚资源、优服务”,“百校助百企”活动火热展开,“政产学研金服用”形成巨大合力,校企对接催生联合攻关动能。盘锦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碳五分离装置和EVEC-IR绿色新材料装置投产,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辽宁新邦新材料有限公司苯基有机硅单体、中间体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量身定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为创新主体提供“一对一”跟踪指导与“免申即享”政策支持等,实现全链条、全周期赋能。丁基橡胶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清华工研院孵化的盘锦信汇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多年培育,其“湿法”工艺有效填补了国内丁基橡胶生产的技术空白,公司成长为国内丁基橡胶领域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招商引资方向也随之升级,“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亩均效益好”成为核心标准,引来了一批“金凤凰”。辽宁金发生物材料有限公司采用国际先进的淀粉发酵工艺,建设生物基1,4–丁二醇和L乳酸等项目,填补了区内粮油生物产业的空白。华锦阿美精细化工项目将带动上下游配套,形成以高端聚烯烃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招引一个项目、带动一条产业链、培育一个新集群”的生态渐成。

  2024年,协助企业申报科技贷款超20亿元,实施百万元以上重点研发项目10个以上;研发投入占比达4.5%。

  如今,辽滨经开区已形成1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雏鹰瞪羚企业、7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组成的“雁阵”,构成乙烯、丙烯、碳四、碳五碳九、芳烃等五大核心产业链,延伸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五大产业集群,覆盖13个领域,ABS树脂、丁基橡胶等12种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今年1至6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增速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展示出澎湃的发展动能。
平台为翼:创新资源的“化学反应”密码

今年上半年,UV单体及低聚物等5个科研成果跨越“达尔文死海”,形成产业化,向高端赛道冲锋。

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引擎,辽滨经开区全力构建“市场出题、平台解题、企业转化”的新范式。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10年来,围绕市场需求,针对产业需要,以68项获批纵向课题、245项横向委托项目、69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的“战力”,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其“高效膜法回收挥发性有机物”技术实现90%轻烃回收率、能耗降低20%,已在中石化、中石油等30多个项目成功应用。辽滨经开区与5家科研机构成立的产学研联盟,成为“解题”的“第一梯队”。

辽宁金发科技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研发中心,投入4500万元自主研发的高性能ABS合成、改性一体化开发项目,通过小试、中试验证,目前已有4条生产线投产,实现产业化。宝来利安德巴赛尔石化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先进控制系统(APC),将产品CPK值提升至1.4以上,关键参数控制精度提升20%以上,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话语权。辽滨经开区61个研发平台组成的创新矩阵,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上半年企业研发投入达1.3亿元,同比增长17.11%。

“7年前还是只有几个人的小团队,现在已成为年营收超7000万元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辽宁中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用“高成长”诠释公共孵化平台的魔力。在鑫汇隆工业园的支持下,这家从单一检测维修起步的企业,如今已具备智慧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辽滨经开区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在孵企业40余家,形成了“进来时是数据,出去时是产品”的良性循环,成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摇篮”。

作为辽宁省重点化工新材料中试平台,新材料产业科创中心13.9万平方米基地内,39间实验室、10栋甲类中试厂房构建起“研发—小试—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机制,打通“成果—样品—产品”通道。“产业科创中心让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一跃。”世名(辽宁)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锋深有感触,公司独创的“LCD面板电子级光刻胶的合成方法”填补行业空白。

辽滨经开区智慧园区管控中心的大屏幕上,4873路传感器数据如脉搏般跳动,5G高空瞭望镜头捕捉着每一根管廊的光影,DeepSeek大模型将风险预警转化为红蓝黄橙的色彩密码……作为东北首家国家级“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规上企业上云率达70%,园区整体能耗下降9%。科技之“新”正厚积起高质量发展之“势”。
人才为要:“智力军团”的沃土浇灌之术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正专注于细胞分离液提取实验。苏州世名新材料研究院卢圣国博士团队的“特种光敏新材料”“电子级树脂”项目有望实现进口替代……

 在辽滨经开区,由260名科研人员组成的“智力军团”,正释放人才集聚的“乘数效应”。

“不仅引人才,更引项目、技术和资金。”辽滨经开区的“带土移植”通过加强对“四青”人才(长江、杰青、千人、万人)引进力度,依托“揭榜挂帅”等柔性机制,吸引全球科研精英纷至沓来。

 2025年3月,升级版“人才十条”政策,给出博士每月8000元、硕士3000元的生活补贴,从住房到子女入学全方位保障。2024年,经开区拨付人才奖励161万元,协助企业争取省市奖励300万元,“拴心留人”磁场持续增强。

 近日,由华锦阿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牵头,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沈阳化工大学等五家高校共同参与的华锦阿美人才发展中心成立,通过外聘院士、专家,依托“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平台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级科学家、技术专家,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最终选择在辽滨,就是看中这里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诚意。”2025年3月来到大连理工大学盘锦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纳米材料制备及气体软管研究的博士毕业生何鹏说,“我每月享受到的8000元生活补贴给生活加了份保障,使我在这里毫无顾虑地扎根奋斗。”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惯性思维的边界之外;持久的发展,根植于自我革新的土壤之中。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质变”,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增长,辽滨经开区的蜕变,破解了“创新孤岛”难题,折射出产业振兴的深层逻辑,书写出老工业基地迈向“产业强区”的时代答卷。





 

   
关于鑫诚
  集团简介
  企业文化
  发展历程
  组织结构
   
新闻动态
  集团动态
  时讯要闻
  媒体聚焦
  国企改革
   
党务视窗
  鑫诚党建
  党群活动
   
业务运营
  业务领域
  所属公司
  合资合作
  经典案例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社会招聘
  表格下载
 
备案号:辽ICP备150114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