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通则水活,田沃则苗壮”。今年上半年,辽滨经开区锚定“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助力企业发展”核心任务,以改革之刃破壁垒,以精准服务解难题,在政务服务改革、项目全周期保障、民声诉求响应等方面多点突破,让营商环境的“土壤”更肥沃、项目成长的“阳光”更充足、群众生活的“温度”更适宜。
政务服务“加速度”:从“多头跑”到“集成办”
走进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窗口前,企业办事人员正快速办结营业执照变更手续。
辽滨经开区围绕审批制度改革,打破部门壁垒、优化窗口布局,13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集成办、极简办”,“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的品牌越擦越亮。上半年,政务服务大厅窗口高效办理各类审批事项超9000件,平均办理时限较以往压缩近三成。
“放管服”改革向“深水区”挺进,针对园区审批权限不足的痛点,辽滨经开区相关部门联合梳理人防、消防等领域150余项职权事项,积极向上争取下放,实现“园区事情园区办”。同时,“全链条”审批模式更成了重点项目的“助推器”,为精细化工原料工程、仙人岛输油管线改造工程、辽宁金发生物丁二酸项目等重点项目加速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有效节约企业的时间成本。
项目服务“零距离”:从“等上门”到“找上门”
“项目推进到哪一步?还有哪些堵点?”这样的对话,每月都会在重点项目工地响起。
辽滨经开区推行的“一对一提前介入、点对点项目对接、面对面现场走访”机制,让服务始终跑在项目需求前面。上半年,累计对接企业894次,其中实地走访344次,协助办理手续46项,解决用地、审批等难题65件,发布进度通报6期,像“保姆”般全程护航项目成长。
历史遗留审批难题的破解,更显服务温度。针对盘锦港30万吨原油码头配套设施项目、奇正长青污水处理厂续建项目等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多部门联动,创新审批“解难题”,定期会商“开药方”。辽宁宝恒宝来新材料供气工程和麦积街道路项目完成施工许可办理,荣兴民俗文化宫等5个项目拿到消防安全评估认定意见,一个个“搁浅”的项目扫清障碍,重新启动“引擎”。
民声响应“暖心线”:从“有回应”到“真满意”
“小区门口路灯不亮,3天就修好了!”市民王女士对12345热线的处置效率赞不绝口。
为让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辽滨经开区规范诉求派单流程,建立“周总结、月通报”机制,实施“双台账+督办单”管理,形成闭环处置链条。上半年受理诉求592件,满意率超99%,稳居全市前列;对60余件不满意案件开展二次办理,用耐心细致的服务换来了群众真心点赞。
创新服务“亮招牌”:从“按惯例”到“创先例”
针对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规模大、工期紧”的特点,辽滨经开区审批部门打破常规,按“桩基础、地基与基础、正负零以上整体工程”三阶段核发施工许可,同步发放质量监督受理书,破解冬季施工“中梗阻”,为项目早日投产争取了宝贵时间。
在辽宁金发生物等项目建设中,专家提前介入现场指导,竣工后资料审查与现场勘验整改同步进行,实现勘验质量与效率双提升。